2006/07/22 | 埃及星球(二)
类别(资料存档) | 评论(0) | 阅读(164) | 发表于 20:26

埃及星球(二)


环球纪行--张志雄




动辄五千年



  在世界上,我们中国确实算得上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可是,与古埃及相比,我们的文明至少晚了1500年。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建立,上下埃及统一;400年后,大金字塔竣工;公元前1600年左右,古埃及进入16王朝,这时中国商文化才露出曙光;到了公元前500年,中国是老子孔子的诸子百家时代,埃及已是27王朝;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在建长城,埃及已被亚力山大大帝的后人统治,并很快要被并入古罗马的行省。
  这次,我亲赴埃及,对此感受更深,每到一处景点,看到一件文物,都会发现下面说明标示的是公元前1000年或2000年,而每样东西也并不原始,都是像模像样的宝物,不免有些感慨。
  到了埃及开罗博物馆后,我这种感慨又变为惊讶,馆里尤其是一楼到处堆满四、五千年前的文物,可以随意抚摸,而且得花半天的时间才能走马看花一遍。
  在介绍开罗博物馆之前,我还得唠叨几句,那就是绝大部分中国游客似乎对博物馆毫无兴趣。上海博物馆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博物馆,10年前,我经常去老馆,里面冷冷清清,可能是上海最安静的公共场所了。现在人民广场上的新馆当然好些了,可是,中国人到海外,对博物馆仍是不感兴趣。有两件事我印象至深,一次,是去罗马的梵蒂冈,面对如此众多的瑰宝,来自台湾的导游竟然想匆匆走过,被我一把拦住。那导游是来罗马学艺术的,当然识货,便乖乖地带我们细细观赏作品。事后,他很吃惊地对我说:"你们大陆来的客人都催我快快走人,只有你表示抗议的"。
  罗马之行,我是组织者之一,所以也就直言不讳。但2003年的德国之行,我是随大众旅行团去的。在柏林,我们没参观过一个博物馆。到了慕尼黑,那天下着雨,天又奇冷,众人都懒得下车,可是我们就是不去闻名于世的慕尼黑美术馆,我也没提建议,因为应者一定寥寥,甚至没有。
  这次去埃及,因有些临时变故,我们的旅行团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取消开罗博物馆之行,去开罗哈利利市场买东西。在我的抗议下,才抽出时间,去了博物馆。
  [size=3]相当一部分当代中国人对文明的理解是不及格的。


开罗埃及博物馆



  到了开罗,第一,当然要看大金字塔,第二就是埃及博物馆了。
  埃及博物馆在开罗的市中心,建于1902年,是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却有107间展览室,内有12万多件文物。埃及文物曾是西方列强抢掠的重点,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收藏的法老时代文物之多仅次于开罗博物馆,它有一座18王朝陵墓里的全部随葬物品。其他如柏林埃及博物馆、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及法国卢浮宫都收藏有很不错的埃及文物。
  开罗埃及博物馆的底层是按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年代顺序顺时针排列古物的,里面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大,中央大厅极像一座仓库。
  走进底层,迎面而来的便是开罗博物馆惟一的复制品— —罗塞塔石碑,真品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799年,拿破仑的士兵在埃及一个叫罗塞塔的小村庄挖出一块黑色石碑,上书象形文字、希腊文和阿拉伯文三种不同文字。后来,这块石碑的复制品被法国语言天才商博良得到,他根据希腊文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至此,古埃及文化的神秘之门方被打开。
  大厅的尽头矗立着阿梅诺菲斯三世及夫人并排而坐的巨型塑像,高度超过10米,甚至比大门还高,这是因为早在博物馆建成之前,石像就已经在该处了。我在《埃及星球》(上)已经写道,古埃及法老时代的独特之处是夫妻地位平等,这又是一个明证。32号陈列室的另一件双人座雕像也极有名,他们是4600年前的王子拉荷泰普和王妃诺夫莱特,两人都定睛凝视前方,王子还赤裸着身子,其栩栩如生定让掘墓人望风而逃。
  在42号陈列室内,除了有大金字塔建造者哈弗瑞的黑色闪长岩塑像外,还站着大名鼎鼎的"村长木雕",他大腹便便笨头笨脑的样子,定让发掘的民工想起了他们村长的形象。
  在第12号陈列室展出了新王国早期第18王朝的几位法老雕像,其中有一座粉红色的花岗岩塑像,穿着法老服饰,戴着假胡须,体形似一男性,但面部是女人像。
  她是埃及古王朝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
  这位女法老可与武则天媲美。哈特谢普苏特是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嫁给了她的同父异母及王位继承人——图特摩斯二世,丈夫不久便去世,他的儿子图特摩斯三世太年幼,作为继母的哈特谢普苏特先是担任摄政王。后来成了女法老。
  美国的探索频道专门为哈特谢普苏特拍过一集片子,陈述了她作为女法老还是蛮有能力的,她和情人(也是行政助手)感情深厚,并将他的墓穴建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路克索西岸的哈特谢普苏特神庙现在也是游人必到之地。神庙横卧在一片宽阔的斜坡地上,地势向后逐步升高,使得整个建筑处在岩壁的怀抱之中。但外形给人以大会堂的感觉,稍嫌呆板(有本海外杂志甚至认为它像罗马尼亚的一个汽车站)。
  我没有参观过女法老的神庙,但读到一则很能反映哈特谢普苏特个性的故事,她曾带领商队去神秘的蓬特王国,回来后便命人将过程雕刻在神庙上。有趣的是,那位蓬特女王被刻画成一个体态臃胖得与坐下的驴子不相上下。女法老幽默得有点刻薄了。
  人们怀疑哈特谢普苏特最后死于非命,因为终于长大的图特摩斯三世可能等得不耐烦了。无论如何,图特摩斯三世在女法老死后,疯狂地毁灭她的遗迹。哈特谢普苏特曾有三座神庙,被彻底消灭的有两座,现在这座在19世纪中期发现时已是一片废墟,后来人们才重建。



叛逆的法老



  在大学时代阅读埃及艺术史时,有一个法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走进底楼北翼中段的一间展览室时,一下子认出了他。
  这法老的形象奇特或自然得让人有些讨厌,两颊高耸嘴唇偏厚也就罢了,可是他还有着圆圆的臀部和乳房、纤细得几乎不可能的脖子、细长的双腿和松弛的腹部,都让人觉得这雌雄同体的形象在性腺发育上有些紊乱。
  比形象更为异端的是他在古埃及历史上的叛逆行动。
  埃赫那顿也属于18王朝,他是女法老哈特赫普苏特后的第四个法老。埃赫那顿出生时,正值新王朝处于鼎盛时期,他继位后,就开始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宗教革命。
  古埃及人的传统宗教是个诸神的世界,很多王家陵墓里都要提及数百位神灵的名字,可谓一个神灵都不得罪。我们在古埃及形象中看到比较多的是霍鲁斯(它以鹰隼的形象出现在法老的项部)、赫普瑞(圣甲虫)、索贝克(鳄鱼)和阿努比斯(黑狗)等,它们各司其职,像阿努比斯负责触摸木乃伊的心脏和胃部,并注视他的眼睛,以唤醒他,陪伴他前往彼世。
  埃赫那顿却只对埃及的太阳神感兴趣,并重新定义为"阿顿",也就是说他把传统的多神教革命为一神教。在存世的各雕刻作品中,圆圆的太阳高挂空中,一条条光线照耀在埃赫那顿和妻儿的身上。
  其实,我们在谈论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时,谈到过埃赫那顿家庭的故事(见《埃及星球》上)。是的,如果不是这些温馨感人的场面记录,我们一定认为埃赫那顿是个疯子。
  与丑陋怪诞的丈夫相比,奈弗尔提蒂皇后的形象极为美丽,经常被人称为"古埃及最美的女人",在埃及博物馆的奈弗尔提蒂彩色塑像似乎也让人感受到这点。
  埃赫那顿还革命性地建立了新首都,这座在埃及中部现已经沙漠化的都市,当年处处是别墅、花园和流水,充满了人性化的设计。
  埃赫那顿得以寿终正寝,但他死后,后继者迅速复辟,要彻底毁灭这个叛逆法老的任何痕迹。他们做得非常成功,直至3500多年后的1926年,考古学家们才发现在古埃及历史上竟有这么一个异端法老。



图坦卡蒙金面具



  古埃及18王朝的故事还没有完,它在埃及博物馆二楼上的图坦卡蒙墓葬展览上大放异彩。
  图坦卡蒙是异端法老埃赫那顿的即位者,接过王位时年仅9岁,但18岁时神秘地死去。当代医生对图坦卡蒙的木乃伊作了X光透视,发现他的颅骨上有一处被锐器击伤,如果不是出车祸的话,便是被谋杀。
  图坦卡蒙本来是个"小法老",但由于他的墓穴文物是所有法老现存于世最精彩也是最多的,因而名震世界。
  在有关古埃及文化历史的介绍资料中,都缺不了那只图坦卡蒙金面具,它重达11公斤,还装饰着蓝色玻璃、石英石和黑曜石,"脸颊"上刻有修剪齐整的胡须,"额头"上雕有秃鹰和眼镜蛇像,据说它们能够喷出火来消灭法老的敌人们。
  金面具现在一间很特别的陈列室内的1米多高的玻璃展柜内,金光闪闪,神秘得很,可谓镇馆之宝。
  戴着金面具的图坦卡蒙木乃伊睡在三层木棺中的最里层,它是一个纯金的内棺,重达220公斤。图坦卡蒙身边还并排放置了两个女婴木乃伊,一具约有5个月,另一具显然是一出生就死去了,她们是法老夭折的女儿。 1922年在路克索发现的图坦卡蒙墓中的稀世珍宝仅清理造册就花费了4年的时间。开罗博物馆展出的是其中1700多件,除了金棺和金面具外,往往被人提及的大件是皇后给法王身体涂油的王座、两尊如真人大小的木雕哨兵和雪花石膏箱。其中的雪花石膏箱最耐人寻味, 4个雪花石膏罐子,盖子是图坦卡蒙头像,里面放了什么?罐子里竟然放着小法老的肝、肺、胃和肠子。
  图坦卡蒙的木乃伊不在开罗,而是在路克索坟墓内。但博物馆二楼有包括美西斯大帝在内的11具法老木乃伊,我们在昏暗的房间内,看着这些四、五千年前的干尸,虽不可怕,却有些不舒服。倒是另一处动物木乃伊展览室让人刮目相看,其中有猫、猴子、老鹰等,最有趣的是还有一条鳄鱼木乃伊。
  由于图坦卡蒙生前是个不重要的法老,既然他有如此之多宝物,这就让人对拉美西斯大帝等早已被盗的坟墓产生无限遐想了。在感叹之余,也许我们也应该想想盗墓人是人类财富转移的工具罢了,今天你的金项链和金首饰不排除是用当年的拉美西斯大帝墓中宝座的金座脚打造而成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图坦卡蒙陵墓尽管相当小,可由于它正好赶上了埃及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所以那些更大的陵墓中未必有更多和更珍贵的东西。
  看着这么多灿烂的宝藏,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时不免艳羡起埃及的沙漠气候了。如果像楚文化这样的文明也有类似的气候保存,定会让我们眼界大开。



亚历山大城



  我们上面提到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时,也许有读者会有疑问,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又是什么时代的法老呢?
  在埃及30王朝末期,马斯顿人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亚历山大死后,他手下的将军于公元前311年建立托勒密王朝,该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便是克娄巴特拉。她自杀后,古埃及被罗马划入帝国范围之内。
  33岁便去世的亚历山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后来罗马的凯撒和法国的拿破仑都以亚历山大为楷模,却都没有亚历山大那样让人感到有如神话般。亚历山大在埃及登陆时才24岁,他自行加冕为法老后,就为埃及在地中海边建立了一座新城市,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城。
  9年后,亚历山大去世,托勒密一世将亚历山大城定为王朝首都,创建了古代世界中的最大图书馆,国王自己就一次性慷慨地赠与10万卷书。据说,当时进入亚历山大港的每一艘船都必须交一部书稿,供图书馆抄录收藏。300多年后,凯撒一把火烧了停泊在港口的72艘埃及船只,大火蔓延到岸上,燃着了图书馆,40多万卷书被付之一炬。
  也就在这个智慧毁灭大火的晚上,52岁的凯撒和22岁的克娄巴特拉开始了第一场约会。
  后来克娄巴特拉的另一位罗马情人安东尼拿出20万册书,为女王新建了一座崭新的图书馆,但亚历山大似乎再也没有恢复"世界上最有学问的地方"的名声。现在,这里又新建了一座阿拉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不过,从外形看,它更像一座体育馆或展览馆。
  即便公元前后,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亚历山大也是帝国的第二大城市。而在此前的300年里,不是罗马,而是亚历山大是世界的中心。
  亚历山大遗留的古迹却少得可怜,不外乎一座名为柯马西苏可发墓区、一根庞培柱和世界七大奇观罗德岛灯塔遗址。柯马西苏可发墓区是埃及目前找到的最大的罗马墓地,由于20世纪初有头驴掉进了一个突然开裂的地洞,才让人发现了公元2世纪的罗马贵族地下墓穴群。可是,你没必要抱很大的期待,因为里面的装饰布置与比它早3000年的古埃及墓相比相差甚远。
  庞培柱高30米,由红色阿斯旺花岗岩制成,在蓝天之下,突兀离奇。据说,它是为纪念一位罗马皇帝而建,但有人进一步认为,它原是亚历山大图书馆中的一根立柱,而图书馆当时竟然有400根立柱,那一定是壮观无比啊。
  亚历山大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环绕着海港的滨海大道,它很像上海的外滩,但一边的海景要比黄浦江漂亮,另一边的建筑则要比外滩逊色些。滨海大道要比南北外滩长10倍左右,我们坐的大巴在宽敞不堵车的大道上疾驶,走了好长时间。



科普特区



  也许是克娄巴特拉把罗马强人拖下水的教训太过深刻,罗马向所有元老院议员与骑士团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他们进入埃及。所以,作为帝国粮仓的埃及遗留下来的罗马痕迹并不多。
  不过,罗马统治时期,最重要的基督教却影响了埃及。埃及本来就和以色列人有很深的文化渊源,红海附近的埃及西奈山就是摩西接受上帝 "十诫"的地方,幼时的耶稣为逃避迫害,与母亲一起往埃及避难。开罗科普特区有座教堂,据说就是在他们藏匿的遗址上建立的。
  公元前40年,福音传教活动开始兴起,福音书作者亲自在亚历山大城传教,从而使埃及教会成为基督教世界中最古老的教会。当时的亚历山大与罗马、君士丁堡并列为古代基督教圣地。
  以埃及为中心的原始基督教中的一派被人称为"科普特教"。"科普特" 来自希腊人对古埃及语的"埃及"一词的误读,即科普特就是埃及人的意思。
  由于亚历山大的基督徒克里斯丁等人对于基督的性质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被公元451年的宗教会议判为异端,可普特教中人遭到迫害。所以,当公元641年伊斯兰军队进入埃及时,反而受到以基督徒为主的埃及人的热烈欢迎。
  现在埃及的科普特教信仰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最坚定的教士分散在沙漠地区的修道院中与世隔绝,刻苦修行,在埃及东部大漠中,古老的圣安东尼和圣保罗隐修院最为有名。
  科普特区又称为老开罗区,它被认为是开罗最早开发的地区,这里有不少教堂,里面的修饰尤其是图像确与我们平日在西方教堂中所见大大不同,显得拙扑和自有一番天地。另外,我还第一次参观了班以拉犹太会馆,它建于6-9世纪,一座很经典的犹太教堂,四围的装饰都是简洁的图案,丝毫没有"偶像崇拜"的意思。这座会馆现在不再实用,而且门口有观光警察搜身检查,很严肃。
  我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用功都不深,可进入柯普特区后,感觉到中东地区宗教渊源非常复杂,它们之间可以说是知己知彼,又可以说相互隔膜。我们不弄懂这一切,要理解今天这儿敏感的状况,难。



伊斯兰区



  公元7世纪后期,埃及进入伊斯兰世界,公元969年,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在开罗大兴土木,12世纪对抗西方十字军的阿拉伯英雄萨拉丁成为埃及的苏丹。但让埃及再次成为世界中心的是统治了267年的马穆鲁克军人集团。"马穆鲁克"意为奴隶,他们来自高加索地区,从小被卖到埃及,充当宫廷侍卫。枪杆子里出政权,就像罗马帝国后期的日耳曼军人一样,马穆鲁克后来推翻了主子,自立为王。然后他们四处扩张,控制了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财富滚滚而来。到了14世纪,开罗的人口多达50万,比当时欧洲最大城市巴黎多1倍。一位当代史学家认为,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进取精神以及经济成就而论,中世纪的开罗就是那个时代的纽约。
  不过,随着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开罗再次衰落。19世纪,阿尔巴尼亚的雇佣兵穆罕默德·阿里建立了埃及的最后一个王朝,直至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开罗有一个伊斯兰老城区,共有800余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尖塔林立,建筑年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蔚为大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址"。
  类似于科普特区的教堂,伊斯兰老城区清真寺一般不被列入中国人游览开罗的景点,但有一个地方中国游客一定会去,那就是哈利利市场,它历史悠久,在14世纪就有商人在这儿做生意了。哈利利市场与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集市所感受的一样,地形弯弯绕绕,商铺多但产品差异少,无非是埃及金字塔模型之类的纪念品和金银制品等各种奇异的用具。我比较喜欢的是埃及香水瓶,形状多姿多彩,很有些趣味。
  几乎每本埃及导游书上都会谈到与当地人砍价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千万牢记还价必须心狠","杀价到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且绝不让步",等等。作为中国人,我原以为对这种讨价还价熟门熟路,可到了埃及,方知埃及商人的"智慧"了。他们的厉害之处是在于察言观色,揣摩你的心理非常之准确,如果他们知道你喜欢上了一样东西,那么会想尽办法与你周旋,不断拖延时间,而时间是游客所珍贵的。所以,和这些小贩打交道,永远要不动声色,尤其是看到自己特喜欢的东西,更要装得不以为然。
  不要觉得我这么说是小气。举个例子吧,一次我们在科普特区附近的古董店闲逛,一位朋友看中了一根拐杖,它不是一般的工艺品,确是有些年头的"老货",份量沉沉的,尤其是头上镶的狮子,虎虎有生气,我朋友当然是爱不释手。店里的一位先生报价40美元,朋友先还价30美元,后又抬价35美元,那伙计就是一口价。我在旁见生意做不下去,故意拉朋友往外走,以为后面会追上来,但走了许久都不见踪影。
  我们没办法,只能走回去,答应40美元成交。可当我朋友拿出一张100美元找零时,那伙计突然开腔要45美元了。哇,没这么涨价的呀,我们气不过,真的离开了古董店。两个小时后,我那朋友还是恋恋不舍,自己又回去了。
  埃及人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般交易成本巨大吗?我很好奇。有天我们逛了开罗商业街欧拉比广场附近的一家礼品店,里面的东西倒是挺精致的,而且明码标价,绝不二价。最让我绝望的是,原本以为已经杀价极低的哈利利市场货品与这儿的类似礼品相比,还是太贵太贵。
  在20世纪50年代开罗塔建成之前,要登高观赏城市,就得去山丘上的大城堡了。1176年,著名的穆斯林将军萨拉丁用金字塔拆下来的材质建造了它,并一直作为军事要塞到20世纪70年代,其间,拿破仑就是在城堡的阳台上架起了大炮,征服了开罗。
  一般来说,我不轻易去批判一个国家的建筑形态,毕竟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可是,我在埃及呆了近一个星期,对当地的绝大部分建筑的色彩实在无法理解。其实,这很难说是"色彩",因为它就是土土的,灰灰的。登上大城堡后,俯瞰开罗城,犹如我居高临下观望西安的兵马俑。为什么埃及建筑外面要用这种颜色?我很无知,猜想这儿风沙太大,什么色彩最终都会脏兮兮的。
  类似的土色也影响了我对伊斯兰区清真寺的欣赏,我去那儿几次,总想寻找中世纪开罗盛世的气派,却未能如愿。开罗最有名的清真寺是爱资哈尔,建于970年,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神学中心,每年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学生,而该清真寺的教长也是埃及的最高学校领袖。里面的规模非常之大,三三两两坐着些读《古兰经》的穆斯林。想象讲经时分,这儿一定是人山人海,颇为壮观。
  埃及马穆鲁克时代在开罗留下了200座建筑,据说代表了埃及伊斯兰建筑的顶峰。从外观看,马穆鲁克时代的清真寺外形尤其是尖塔精雕细刻,显得很细腻委婉,与他们主人的凶残生猛恰成对照。
  我们曾在本刊2004年5月份的《三大帝国古都》中谈到由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继承制度的缺陷,导致非承袭王位的王子或不得好死或坐以待毙,而马穆鲁克们连一个世袭的体系都没有,强者为王,犹如猴儿,老猴王稍有不慎,即被新猴王废掉,所以一般马穆鲁克苏丹都是非正常死亡。
  而最后一批马穆鲁克的命运也十分悲惨。1811年3月1日,国王穆罕默德·阿里为儿子在大城堡内举行婚礼,然后邀请500名马穆鲁克精英前来赴宴,结果一网打尽,斩首示众。
  穆罕默德也在大城堡上盖了一座规模庞大的清真寺,亦是开罗的标志性建筑,但它的式样是奥斯曼式的,如果你看多了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后,不会觉得有什么神奇之处。
  但我在开罗对古老伊斯兰世界的一项遗产叹为观止,那就是旋转舞。人们到土耳其和埃及,往往会提到肚皮舞,可我始终没有觉得它有什么魅力,这种据说源自古埃及皇室的舞蹈,粗粗的腰身抖动着肥肉,尽管很有韵律。而旋转舞由13世纪伊斯兰神秘教苏菲派所创,是一种非正统的祈祷方式。苏菲旋转舞源自土耳其孔亚,有文章介绍说,当地的舞者身着白色圆蓬长裙,头戴红色圆锥帽原地旋转,透过单调而简单的动作,达到宗教里平静冥想的境界。舞蹈时,舞者会口念先知的名称,右手向上伸展,祈求得到神的宽宏救赎,并藉着高难度的持续旋转动作达到神人合一的境界。
  我是在夜游尼罗河的游轮上观看旋转舞的,埃及舞者当然带有表演性,着装鲜艳无比,最后还会出现上下两层翻飞的裙摆,可你情不自禁地会为之所陶醉沉迷。
  关于神人合一的仪式舞蹈,让人想起还有"跳大神"之类的萨满教,这在今天的韩国仍然盛行。不过,比起旋转舞,萨满教舞显得有些"疯疯癫癫"。



今天的开罗



  十几年前,中国曾有过一场"开除球籍"的讨论,批判意识浓厚。如果说5000年前的埃及法老时代给人"外星球"之感,而2000年及至500年前的埃及也代表了地球的智慧和文明,那么今天的埃及应该是落伍了。
  据我们的观察,与上海等中国几个超大城市相比,开罗至少落后10年乃至15年。除了少数工艺品外,我们不可能购买任何商店里的东西,因为它们显得老旧和平常。大街上的车子朝着走在人行道的人们飞速驶来,直到你跟前才戛然而止,吓你一大跳。偶尔可以见到一群羊穿过马路,一头牛栓在街头大树上,一辆马车则徐徐走过。
  有次,由于埃及大部分商店禁酒,我们被带到大金字塔附近的地方买啤酒。车子进了一条巷子后,灰尘满目,周遭贫民窟气氛浓重,让人不敢下车。
  比较麻烦的是埃及人的生活规则和状态。我们游览亚历山大城的罗马贵族古墓后,被塞车一个多小时,原因是路边卖小商品的商人几乎把一条不宽敞的马路的一半给占了,而这条马路竟然还有轨电车轨道,在这一个多小时内,也没有任何警察来指挥,纯粹是来往的车子一步一步往前挪。
  埃及的城市交通警察其实蛮多的,因为在一个城市人口密度1200万至1600万的开罗,很少看到红绿灯。我一直很纳闷何以如此,却被一个在交通厅工作的朋友一语道破:"这说明政府没钱,一套红绿灯装置要十几万人民币呢"。
  开罗的出租司机也闲得无事。有次,我们从饭店叫出租车至伊斯兰博物馆后,那司机死活要让我们包车一天,而他开出的价钱便宜得不可理喻。我看司机未必是懒惰不想干活,他很高兴地告诉我们,下个月要去德国打工了。
  离开埃及的前一天,我们去了苏伊士。原以为这个港口很繁华、很有品味,到后才发现城市空空荡荡的。原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遭受了以色列的沉重打击,几成废墟,因此,这儿现今很少有游人来玩。
  可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睹苏伊士运河的真面目。苏伊士运河并不宽阔,对岸是沙丘土坡,海水蓝蓝的,1869年通航后,一艘艘巨轮驶过,当时人们一定觉得是奇迹。
  神奇的是,在近3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7世纪26王朝的法老尼科二世就开始挖掘巨大的运河,开通连接了尼罗河与红海的东西向运河。
  祖先比谁都想得早(政府现今每年从苏伊士运河收取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是埃及经济的五大支柱之一),如果包括尼罗河、大金字塔等等,当代埃及人受赐的东西还不少,可为什么经济仍然每况愈下呢?
  我每次出游欧洲,总觉得那儿生活幸福得让人没有做事的动力和机会;而从埃及回国后,却感到自己的文明古国能再度复兴,幸福得很。

*******************************************************************************************

杂志摘录,作者对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有误解,这位女性出身王族,是前王长女,夫君没出息早亡,一生为摄政女王(古埃及女性有高地位,法老继承式中女神伊西斯就是授予法老王权之人,而她的扮演者就是法老的正室。这正隐含神话中伊西斯与奥赛里斯的故事,也指法老夫妻是地上的正统之主。)
哈特谢普苏特很有政治才华,她治下的埃及政通人和,对外战争中取得大胜,为她儿子的掌权打下良好的根基。她主持建成的庞大美丽的神殿是埃及古代建筑的精品。BBC的电视节目有详细介绍。
0

评论Comments